去年9月份,作為全國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也是西部首個卓越工程師學院,位于兩江新區龍盛新城的重慶大學國家(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學迎來首批學生。

該學院面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國家急需關鍵領域,聚焦智能汽車軟件、智能制造和產品創新三大方向,建立本—碩—博一體化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培養行業企業急需的產品經理、產品工程師、系統工程師等高層次人才。如今,半年過去了,他們有什么收獲和體驗?

一邊學習一邊實習,就業、創業更有方向
走進工程師學院會發現這里和普通大學很不一樣,不同于“刷刷”的筆記聲,更多的是“咔咔”擺弄機械的聲音,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實驗室管理模式正在調試各種智能設備。
“感覺這半年像是一段‘進修’經歷”
“馬上就要畢業,我加入了項目團隊,成為一個創業者。”
......

智能網聯汽車軟件2班的黃彬形容這段經歷仿若在“進修”,他是重慶交通大學電氣專業的一名學生,在校期間有豐富的比賽經驗。去年,他看到了工程師學院的介紹,“其中項目制教學很吸引我。”黃彬立即參加了此次報名,并順利通過了面試。
“我基本上是跨專業學習,面臨了很多挑戰。”由于本身是電氣專業,在新的學期里,他開始學習編程語言和應用,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小白”到現在編寫自己的應用程序。今年,他的畢設題目是“多目標跟蹤”,能夠廣泛應用于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行業。
短短一年時間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黃彬覺得離不開學校的項目制教學,以及豐富的實驗設備,“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

3月15日,“車聯網系統與應用”的最后一節課正在室外舉行,學生們調試機械,測試他們的成果,黃彬和小組成員也在忙碌準備著。
工程師學院副院長、車聯網系統與應用課程教師劉凱:“這是一門融合計算機、無線通信、人工智能等專業技術的智能網聯汽車方向基礎課程。”工程師學院副院長、車聯網系統與應用課程教師劉凱告訴記者,課程的特點是項目驅動的學科交叉融合,學習的內容以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關鍵問題以及相關產業的實際需求來設定,力求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班上的學生來自計算機專業、通信專業、機械專業等。
同時學院的新培養模式也在探索打破高校之間人才培養的壁壘,這門課的同學來自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理工大學、西南大學、重慶科技學院等多所院校。”
對于劉凱來說,這樣的課堂也是一種挑戰。劉凱原是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教師。“此前很少有機會系統性地建設一批以實際產業需求為驅動的項目制課程。”劉凱說,工程師學院更多的課程將會以理論結合實際、面向國家戰略、地區發展需求和實際產業需求展開建設。

課堂上,學院為學生們提供了實驗操作的松靈移動機器人,企業開放底層代碼,供學生編寫控制程序。

工程師學院的各個實驗室配備了開源自動導航機器人,自動清掃車及智能載人船等,這些企業都會把源代碼提供給了學院,學生一方面在學習中使用,另一方面在實驗過程當中根據新的需求來進行研發。
每個學期中企業的一線工程師也會來到課堂上,提出產品在設計上遇到的最新問題。
劉凱說, 在學院創新培養模式下,企業工程師會深度參與到同學們的課程項目、畢業設計等學習實踐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更多機會培養和發現優秀的苗子,提早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
一邊學習一邊實習,正是這批學生的優勢。

智能制造專業陳宏樞:“我已經加入了項目團隊,畢業后將保研繼續深造,同時也可以開始創業。”智能制造專業的陳宏樞是重慶交大機械電子工程的一名學生,去年,成為工程師學院的首批學生之一。
由于表現優異,他被招進明月湖科創團隊,進行攝影機械臂項目孵化。“我在團隊里負責電控運動控制方面。”陳宏樞告訴記者,目前項目已經拿到50萬孵化資金,后續有望沖擊天使輪融資。
“這個項目目前在國內比較有競爭力。”陳宏樞說,攝影機械臂在國外已經運用成熟,但在國內還是起步階段,許多商業大片中復雜的鏡頭都會用到機械臂,比如今年爆火的《流浪地球》,里面不少炫酷的場面都是由機械臂拍攝完成。
“如果沒有來到工程師學院,我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陳宏樞說,以前在學校時有不少的比賽經驗,但跟實際做項目仍有不小差距,“我在這里學到很多知識,作為一個創業者,不能只是沉浸在技術研究,還要考慮市場需求。”
創新培養模式,打造新工科教育改革的示范區

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教師黃智勇:在產品結構與電路設計課上,教師黃智勇會在前半堂課講解理論知識,后半堂課讓學生動手操作。黃智勇是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的一名教師,根據課程安排,他會定期到工程師學院授課。
在這門全新的課堂上,他要用工程模式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個班上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專業,有一定難度。”黃智勇說,課程以實踐為主,通過啟發式教學教授基礎知識,再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實驗。
“這門課共有8周的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設計智能底盤。”黃智勇說,智能底盤可以運用到各類機器人等智能設備上,“學會了這個,將來可以應用到很多方面。”
黃智勇認為,這種培養方式的學生,有很多不同:第一,學生知道自己要去哪些企業;第二,去了以后,馬上就能操作;第三,學生一旦發現問題,很快就能解決,因為他已經具備或初步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工程師學院黨總支書記韋迎春:“今年,我們一百多個畢業課題大都是由企業一線工程師結合實際擬定的。”工程師學院黨總支書記韋迎春表示,學院在國內率先突破以傳統專業為背景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傳統學科分類界限、實施以項目驅動的教學范式進行新工科教育改革試點。
這種模式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的真問題,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家名為歐卡智舶的企業,提出來關于無人船的研發研制、復雜的水環境下軟件的研發、船本身的制造等課題,圍繞這些方面,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為企業解決實際的問題。
工程師學院與江蘇安防科技公司合作做汽車電子,江蘇安防公司專門在學校設立了300萬的獎學金,專門給學生來進行科技創新。

據悉,工程師學院由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重慶大學和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三方共同建設,主要圍繞“智能化+新能源”發展方向,培養產業急需的高素質工程師,助力重慶產業轉型升級。
2020年6月,兩江新區和重慶大學合作開展新工科教育實驗,共同組建明月科創實驗班。在此基礎上,工程師學院成立,打造新工科教育改革的示范區,緊密圍繞產業發展、產業需求進行人才培養。
工程師學院以明月班和卓越班為載體進行人才培養。
明月班以重慶大學本科生為主,大一大二學年在本校進行基礎學習,大三大四學年進入兩江新區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基地會提供創業導師、技術以及數百家企業資源的全鏈條支撐,通過這種“科創+產業”的創新生態,催生市場競爭力強的創新型企業。
卓越班面向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從學校的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里邊進行選拔,來進行創新性的培養。
在未來三年建設期內,工程師學院辦學規模將逐漸擴大,學院教師總體規模將達到80人,在校學生規模將達到1140人,每年招收本科生約260人(含市內其他高校高年級)、碩士生約150人、博士生約20人。
部分資料來源:重慶兩江新區
重慶兩江新區
? 2020 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渝ICP備202001493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2943號網站建設:指引科技